科部介紹

心臟內科
Cardiology

心臟內科 答客問

為何我會有高血壓?血壓高的原因有那些?

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主要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續發性高血壓。約90–95%的病例為「原發性高血壓」,其餘5–10%為「續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的原因並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續發性高血壓有確定的病因,如腎臟疾病、腎動脈狹窄、內分泌疾病及主動脈縮窄等…

我有高血壓,不控制會怎麼樣?

高血壓常見的症狀為頭痛、頭暈、脖子僵硬及胸悶等。最重要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確認高血壓為導致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此外,也會引發中風、腎臟疾病及視網膜病變等…

我有高血壓,需要馬上吃藥嗎?

除非血壓特別高又或已經出現併發症,高血壓的第一線治療方法為「生活方式改變」及「飲食模式的變化」。如定期從事有氧運動、保持標準體重、減少鹽份攝取及多吃蔬菜水果等。如果3到6個月後血壓仍然沒有降到目標值以下的話,便要考慮「藥物治療」。

一旦服用高血壓藥,以後都不能停藥嗎?

一般來說,如果你是因為”曾經努力「生活方式改變」及「飲食模式的變化」3到6個月,血壓仍然沒有降到目標值以下”而服用高血壓藥的話,以後可以停藥的機會就不大了。然而,臨床上仍然有不少病人在服用血壓藥一段時間以後,成功地把體重降到標準或開始定期運動而讓血壓回復正常,不用再吃藥。順帶一提,有些病患兩、三天不吃藥血壓仍然正常便以為高血壓已經治癒了。其實,大部份血壓藥要停止服用五天以上藥效才會完全退卻,有的需要更久的時間。此時,如果又沒有追蹤血壓的話,說不定會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

高血壓的標準值為什麼會改來改去?到底那一個才對?

這也是一個困擾醫界多年的問題:血壓要多高才算是高血壓?國內外醫學會會根據目前最大型、最可信的研究報告來決定高血壓的標準值。隨著研究統計方法的發達、醫學的進步以及科技的突飛猛進,相信最新的高血壓定義更接近真正的標準值。

醫師說我有心房顫動?不知道這是什麼?

心房顫動,或稱「心房纖維顫動」、「房顫」,就是心房沒有好好的跳動,變成了不規則的顫動。心房顫動所造成的心房收縮,就好像發抖一樣,頻率與強弱都不一致。正常心房規則收縮時,每分鐘約60至100下,然而心房顫動發生時,不規則抖動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350至600次。心房顫動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左心房肌肉不規則放電,而這些電氣訊號經過房室節再傳到心室後,導致心室收縮的頻率與強弱也變得不一致。因此,心房顫動病患輕者可以完全沒有症狀、輕微心悸,重者甚至會心臟衰竭、休克與昏厥。常見的症狀如下:
1.心悸與胸悶:心悸就是覺得心臟在跳。這種感覺可以是跳得不規則,也可以是覺得跳得很快,有時症狀又覺得是胸部有東西悶住。最初的心房顫動多半是”陣發性”心房顫動,也就是時而正常心跳,時而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當心跳由正常變成心房顫動時,可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當心跳又變回正常時,就可能一點症狀都沒有。當心房顫動持續一段時間後,就變不回正常的心跳了,這時候已經變成慢性心房顫動。慢性心房顫動患者可能已經習慣這種心律不整,而沒有心悸的感覺。有時心悸與胸悶會與容易緊張的體質或者心理因素混淆,往往需要心電圖才能做正確的診斷。
2.無力與氣促:心房顫動所產生的混亂心跳,會降低心臟的收縮功率,出現心衰竭的症狀。此外,心跳過快也會讓人有無力與疲憊的感覺,感覺就像是忙了一整天之後,還不能好好休息一樣。
3.昏厥:有時心房顫動所造成的心跳速度太快,造成心臟收縮力突然大幅下降,患者會突然地昏倒。然而,心房顫動也可能伴隨其他心律不整或心臟結構異常,一樣會有心因性昏厥的現象。

心房顫動會有哪些後遺症?

(1)中風及週邊血栓:心房顫動下的心房,血流也是不規則的,甚至會產生血液滯留。就像是一灘死水會長苔一樣,心房顫動下的心房血液容易凝固成血塊。血塊或稱作血栓,一旦離開心臟,經由血管運送到各器官,就會在血塊落腳處造成該器官的血管栓塞。若是血塊栓塞發生在腦血管,就產生中風。若血栓塞住身體其它器官,例如脾臟、腎臟、小腸,也會造成局部器官壞死。當四肢的血管被血塊塞住了,那便會造成肢體末端的壞疽,嚴重者甚至要截肢。
(2)心衰竭: 心房顫動如果沒有好好控制,讓心臟一直跳得很快、很亂的話,心臟肌肉容易產生病變,而造成收縮力下降與心臟擴大的後遺症。此時,患者活動時會產生氣促、無力、疲倦的現象。當心臟更進一步衰竭之後,不僅生活到處受限制,也可能產生休克與昏迷。

心房顫動需要注意什麼?

(1)以平常心面對疾病,避免過度緊張造成心律失常。多注意季節與氣候的變化,調整生活起居,預防傷風感染。尤其是有血栓的病人要注意防止突然用力地劇烈咳嗽,減少血栓脫落造成栓塞的機會。
(2)心房顫動患者不宜暴飲暴食,更忌吃高鹽、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動物油、肥肉、海鮮。也不宜吃刺激心臟及血管的物質,如菸酒、濃茶、咖啡及辛辣調味品。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C及鈣、磷的食物。
(3)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適當鍛鍊身體,提升心臟的功能。年長者可考慮不讓心臟負擔太大的全身性活動,如健身操、打拳、氣功、種花、散步等。
(4)心房顫動不會痊癒,一旦產生一次心房顫動,以後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變成慢性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藥物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有其藥物的安全性與交互作用,且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醫師會處方不同的藥物。千萬不可以自做主張,隨便服用藥物。
(5)經常檢查自己的脈搏,定期追蹤返診、接受醫師的建議安排心血管檢查、以及進一步的心血管治療。倘若病情有所變化,可以提早治療、防患未然。

如何預防心房顫動的產生?

隨著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發生的比率就越高。另外,在此也介紹常見引起心房顫動的相關因子,如果能與醫師配合、好好的控制,可以降低心房顫動發生的機會。
(1)飲食方面:酗酒、興奮劑如咖啡因、香煙都有可能會造成心房顫動的發生。生活方面:極度緊張或疲勞期間也有可能會導致心房顫動。
(2)心臟病:二尖瓣膜疾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肌缺氧、動脈硬化及心臟衰竭都與心房顫動的產生有關。
(3)高血壓:高血壓同時也是國人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尤其是長期的、未受控制的高血壓,會使心房顫動產生。
(4)新陳代謝疾病:糖尿病、肥胖、痛風、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5)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常見於相對年輕的心房顫動患者。
(6)肺部疾病:心房顫動的風險會因為肺部疾病而增加。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肺部疾病越嚴重,產生心房顫動的風險就越高。
(7)家族遺傳:是少見卻是關係強烈的原因,特別是家族中有多位年輕就患上心房顫動的成員,就得小心是否有家族遺傳的心房顫動了。

心房顫動的患者要如何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病患的中風風險因人而異,風險的高低取決於病患的年紀與相關疾病。目前建議使用CHA2DS2-VASc分數系統來評估病患每年的中風風險。CHA2DS2-VASc分數從0分到9分,分數愈高則中風機率愈高。分數之計算方式如下。
CHA2DS2-VASc 分數系統 (0-9分):
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心臟衰竭
H:Hypertension高血壓
A2:Age 年紀 >= 75歲 (2分)
D: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
S2:Stroke/TIA 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 (2分)
V:Vascular disease 心肌梗塞,週邊血管阻塞
A:Age 年紀 65-74歲
Sc:Sex(female) 女性
根據2016年台灣的心房顫動治療建議,CHA2DS2-VASc分數大於等於2分的病患,以及CHA2DS2-VASc分數1分的男性病患,在腎功能允許的情形下,應該接受新型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分數為0分的男性病患和1分的女性病患,建議不需要因為心房顫動給予抗凝血劑。2016年歐洲和2014年美國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引,也針對CHA2DS2-VASc分數大於等於2分的病患直接建議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
關於心房顫動患者預防中風的藥物,阿斯匹靈(Aspirin)的角色已大幅降低。目前所使用的口服藥,包括傳統的抗凝血藥物(warfarin可邁丁、可化凝),以及新型的抗凝血劑。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時有很多注意事項,除了和許多的食物和藥物有交互作用外,病患需要時常接受抽血以監測凝血功能。傳統抗凝血藥物也容易導致嚴重的腦出血。近幾年來,新型抗凝血藥物已通過認證用於心房顫動的中風預防。相較於傳統的抗凝血劑,新型抗凝血藥物不但使用上更方便,不僅不需監測凝血功能,腦出血的風險也大幅降低。仍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抗凝血劑都有一定的出血風險。

請問心臟衰竭的定義是什麼?

心臟衰竭這個詞是在描述心臟功能或結構異常導致的各種臨床表現,以前有人會慣用「心臟無力」這類俗稱,其實並不恰當,因為很多臨床上的心臟衰竭並不純粹是收縮功能異常造成無法有效將血打出,而是合併舒張功能異常造成心室內壓過高,進一步導致肺循環或體循環系統的血液無法有效回流而累積在外部組織,所以一方面心臟無法提供足夠血量供應其他器官維持正常代謝,另一方面自己又無足夠能量降低心室內壓,前後兩個機轉對心衰竭症狀的發展有等同影響力。
簡而言之,心臟功能異常可分為收縮異常和舒張異常,結構異常則包括瓣膜病變、心肌過厚、腔室過大、質量過重各種可用客觀數據量測出的異常。以上用詞探討的是心衰竭的原因,至於「心臟衰竭」在臨床上的分類,目前國際共識是照左心室射出分率(亦即左心室舒張末期和收縮末期容積相減再除以舒張末期容積的比率)分為三類:低射出分率 (小於40%)、中度射出分率 (40-50%)、正常射出分率 (大於50%)。然而這三類心衰竭的成因是否來自共同機轉,是否只是反映同一個光譜上的不同階段,抑或是三個截然不同的疾病表型,至今仍無共識。支持後者論點的證據包括:1.射出分率在心衰竭總族群中的高低分布並不呈現常態鐘型曲線,而是雙峰的分布;2.無論就巨觀的結構重塑或微觀的細胞型態、纖維密度來看,兩者變化的方向也顯然不同;3.許多傳統藥物對中度或正射出分率心衰竭的族群療效都不如低射出分率的族群顯著。

心臟衰竭有哪些症狀?

常見症狀如下:
1.活動後呼吸困難:平常在生理平衡狀態下,喘的程度應跟活動量成正比,而且休息會使症狀緩解。如果連躺在床上或休息也會呼吸困難,就有可能已是失衡狀態,需盡快到醫院掛急診評估是否需住院。
2.端坐式呼吸:平躺時感到呼吸困難,需坐起來或墊高頭部才能緩解。這是肺部血液滯留(無法有效回流至心臟)的典型表現。
3.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跟上一點類似,因為躺了一段時間肺部血液滯流到一定程度就會喘到驚醒,每過一段時間就復發。
4.下肢水腫:通常發生在小腿前側至腳踝,水腫的部位因缺乏彈性,按下去會暫時留下指印,可跟發炎導致的腫脹做區分。
5.咳嗽:這也是肺積水的一種表現,輕微者可因少量積液刺激到支氣管黏膜而乾咳,嚴重者則會咳出帶泡沫和血絲的痰液。
另外也有可能因腦部和腸胃道供血量減少,出現各種大腦功能低下或消化不良的症狀,甚至因右心衰竭導致肝臟血液滯留而肝腫大、右上腹疼痛,不過這些都是較無特異性的症狀,在鑑別診斷上不會把心衰竭放在優先順位。

心臟衰竭如何診斷?

首先會詢問病人有無經影像確診的冠狀動脈疾病史,或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尤其是糖尿病),過去有無呼吸困難或腳腫症狀,是否使用過利尿劑等等,經由初步理學檢查評估有無心雜音、頸靜脈擴張、下肢水腫等典型徵象,再做一張基本的心電圖。如果以上任何一點有異常發現,下一步可抽血檢驗BNP (腦排鈉利尿胜?) 或NT-proBNP (N端前腦排鈉利尿胜?) ,惟需注意的是此項檢驗之目的是排除而非確診,最後一步是做心臟超音波。若超音波量測的左心室射出分率低於40%, 即可確診;若數值高於40%, 則需另外評估舒張功能或各項結構參數,若有任何一項異常即可定義為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如何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原則以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為主,尋找次發因素以對症下藥,若合併心因性休克則視情況使用升壓劑或強心劑。慢性心衰竭的藥物選擇很多,第一線可先用ACEI (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beta-blocker (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或MRA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若三者已合併使用效果仍不佳,第二線可將ACEI換成ARNI (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抑制劑),另外在心率控制方面,如果無法耐受beta-blocker (例如血壓過低或有阻塞性肺病) 也可把它換成一種機轉不同的If離子電流抑制劑Ivabradine, 較無副作用。
不過上述慢性心衰竭藥物目前只被證實對低射出分率心衰竭的預後有顯著優勢,部分原因可能是此族群的內科疾病整體而言相對單純,而正常射出分率族群常合併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等複雜因素,年齡也相對較高;就現有證據看來,目前只能說MRA可能對女性或中度射出分率的族群有部分優勢。心衰竭藥物的未來發展方向除了前面提到的ARNI, 也會著重於cGMP (環磷酸鳥?) 促進劑和一些新型降血糖藥。
侵入性治療的角色在過去常被放在最後順位,但近年此觀念已改變,例如在早期就應考慮置放體內去顫器(ICD),預防致命性心律不整,而合併心室內傳導阻斷的病人在第一線藥物治療無效後也應先考慮置放雙極式心臟節律器,以達到心律同步化的治療(CRT)。至於其他特定族群,例如缺血性心臟病應考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瓣膜性心臟病也有各種手術可選擇,這就不需多說。

慢性心衰竭病人日常生活應注意哪些事?

1.限制液體及鹽分攝取:一天的食物鹽分要控制在3到5公克,水分不要超過1500毫升,以免加重心臟負荷。
2.減少造成心臟負擔的因素,例如貧血、感染或心律不整。
3.在體力可接受範圍內適量運動,有助於維護心肌功能。
4.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肥胖固然會增加心臟負荷,但體重過輕對預後也不好。若體重在一週內增加兩公斤以上,就要小心體內水分是否處於失衡狀態,密切注意有無水腫症狀。
5.若有平躺時呼吸困難、咳嗽含有泡沫痰、即使採半坐臥姿是休息也無法改善症狀,即應迅速至急診就醫。
6.家屬應熟悉心肺復甦術,以增加病人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時的急救成功機會。

昏厥是什麼意思?

昏厥是一種快速發生、暫時性的、可自發性回復的意識及肌肉張力喪失之狀態,基本原因就是血液供應大腦的灌流不足。有時病人在失去意識前會有前驅症狀,包括頭暈、盜汗、皮膚蒼白、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心跳加速以及異常溫暖的感覺等。昏厥也可能伴隨著短暫的肌肉抽搐。另外還有一個詞叫昏厥前期,指的是症狀跟昏厥類似,但尚未完全喪失意識及肌肉張力即自動恢復。

造成昏厥的原因有哪些?

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心源性昏厥:包括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疾病或大血管疾病(例如肺栓塞或主動脈剝離)等原因引起心搏出量急速降低。心律不整種類又很多,較嚴重的兩類是房室高度傳導阻滯和陣發性心室頻脈。心臟相關的原因通常很少有前驅症狀。
2.腦源性昏厥:顱內外腦血管病變或其他腦部疾病引起的血流不足。
3.反射性昏厥:這類是最常見的,基本上也是神經系統調控的問題,由於迷走神經張力過高,某一誘發事件所導致的血管擴張伴隨心律暫時過慢。這些誘發事件包括一些特定動作,例如從坐姿或臥位突然站立(又稱體位性暈厥)、夜間起床排尿或憋尿過久,或是一些突然的刺激,例如疼痛或驚嚇。因為迷走神經結位於頸動脈附近,所以有時按壓頸動脈也可能誘發昏厥。
另外,脫水、失血、低血糖等情況也會引起意識改變,不過這些情況通常不會像上述的昏厥在短時間內自動復原,例如低血糖勢必需要補充糖份,意識才會改善。

我昨天突然昏倒了幾分鐘又自動醒來,可以看哪些科或做哪些檢查去找原因?

通常應該同時看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前者可以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有無結構性心臟病,霍特心電圖(一種連續戴在身上二十四小時的紀錄器)評估心律不整的可能性,若是針對反射性昏厥,偶爾也會安排傾斜床測試,監測發作時心律變慢的程度,評估是否有需要置放體內節律器。神經內科則可以安排顱血管超音波或腦波檢查。

我已經做過霍特心電圖,沒紀錄到異常,可是我昏厥的頻率沒有固定性,有無其他方法可以排除陣發性心律不整?

臨床上多數檢查的目的是排除嚴重至可能危及生命的原因,如前所述,造成昏厥的多數原因都只是交感神經失調,而且通常都是用排除法判定的。但如果昏厥次數較頻繁,例如每週都至少有一次,而且沒有前驅症狀,可能會改用手腕式心電圖紀錄器監測較長時間的心律,通常存取時間可以延長至一週。另外有少數人會選擇自費在皮下植入迴圈記錄器,可以遠距監測,時間可長達二至三年。

反射性昏厥雖然較為良性,但還是會有跌倒受傷的疑慮,有無治療方法?

由於這是交感神經調控的問題,過去常用beta-blocker (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 抑制迷走神經活性,但也有些研究認為此經驗性療法的效果並不明確。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誘發因素,若自己感覺到前驅症狀時,可以藉由咳嗽或雙手緊握的動作刺激交感神經,就能有效預防昏厥發生。

何謂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冠狀動脈心臟病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血管系統輸送血液功能若失常,心臟即出現供血不足。心肌一旦缺氧,便會發生心絞痛。缺氧的心肌可能會迅速壞死,導致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甚至造成死亡。日常飲食中攝取過多的膽固醇與脂肪會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粥狀硬化斑塊」,過多的斑塊將使冠狀動脈內腔狹窄或阻塞,使血液供給不足,造成心肌缺氧,形成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冠心病有什麼症狀?

短暫胸痛或胸部緊迫感,有時疼痛會放射至頸部、上肢及背部。許多人都會反應他有胸部壓迫不適、呼吸困難的感覺,且常因運動、情緒激動或餐飲後而更加重,此種疼痛型式包含前胸的胸骨後有窘迫感。這種由於血液供應心肌冠狀動脈氧氣不平衡現象,因心肌缺氧而造成胸痛或胸悶等症狀,則稱之為「心絞痛」。此種症狀初期都可藉由休息而得到緩解,但是此種症狀有逐漸加重、頻率變多且持續時間更長,甚至連休息也都會有心絞痛的現象,此時就必須儘速將病人送到醫院治療。

誰容易有冠心病?

罹患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可分為「無法控制因子」及「可控制因子」。
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抽煙。
其他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如:肥胖、糖尿病、運動不足。
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如:男性、老年人、家族病史、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或心肌梗塞。

如何診斷冠心病?

主要以臨床病史為主,另外也可以參考以上所述的一些症狀及危險因子來判斷。 另外也可藉由、心電圖、一般血液學上的變化、胸部X光檢查、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檢查、心臟電腦斷層或冠狀動脈攝影術等方法來輔助診斷

如何治療冠心病?

分成三部分:
一、藥物治療:病人通常首先被安排接受藥物治療以舒緩及減輕病徵。
降血壓或降血脂藥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抗心肌缺氧藥物:減緩心跳以改善心肌缺氧問題
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栓
血管擴張劑:增加冠狀動脈血流
二、介入性治療:
此種療法不需要進行外科的開刀手術,侵入性較低,是由心臟內科醫師以心導管手術來完成治療,包括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植入術等。這些療法是為了減緩冠狀動脈疾病阻塞的症狀,降低急性冠心病發作的危險性,且復原速度比外科手術要快。
三、外科療法:
冠狀動脈繞道術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由心臟外科醫師進行,繞過被阻塞的冠狀動脈,開啟一條新的通道。手術需要全身麻醉與插管,手術時從腳部或胸部取出一部分的動脈或靜脈血管,作為繞道血管使用。將繞道血管的一端與大動脈縫合,另一端則與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的前端縫合。術後,血液經過新移植的血管,繞過狹窄部,從大動脈流到心肌。

什麼是高血脂啊? 就是膽固醇嗎?

高血脂(台語叫做血油),就是血液中的脂肪。
要了解血脂異常就必須認識血脂的成份:
1.總膽固醇(Tc〉
2.三酸甘油脂(TG)
3.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固醇,是造成血管阻塞的元兇之一
※以上這三者濃度過高,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就會增高!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可以清除血管中多餘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

我吃得很清淡,應該不會有高血脂吧?

趕流行的現代文明病造成高血脂原因很多,包括:
1.家族先天遺傳
2.隨著年齡增加,膽固醇代謝功能變差
3.主要還是現代人攝取過多膽固醇,加上運動少、肥胖...等原因
※高血脂通常沒有特別症狀,如果您是高危險群或 40 歲以上者,記得每年至少抽血檢查一次!

我照醫師的矚咐吃藥,膽固醇已經降下來了,就不用在吃藥了吧?

其實高血脂和高血壓一樣可怕,但是血脂不像血壓一樣可以天天測量,所以除了積極達到治療目標值,即使血脂值恢復復正常,也不應擅自停藥或減藥,應與您的醫師詳加討論。除了吃藥,生活型態也要改變,可以從飲食開始,並定期回門診檢查,抽血測量血脂值。 同時服用其他藥物必須主動告知醫師。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1.每週須有3~5次適當的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快走、韻律操…..等, 至少30分中並持之以恆。
2.禁菸及避免喝酒過量
3.當調整生活型態,減少壓力的產生。
4.均衡飲食,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
5.烹調宜選用植物油並控制油脂攝取量,少吃煎、炸或油酥的食品,多用蒸、煮、烤、燉、滷、涼拌等方式。
6.減少含飽和脂肪酸食物的攝取,如:肥肉、五花肉、雞皮、蹄膀等級精緻糕點(含有烤酥油)。
7.動物內臟(如腦、肝、腰子、雞胗);有殼海產(如蝦頭、蚌、蟹黃)、蛋黃、烏魚子… 等盡量少吃。
8.在適量攝取範圍內,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未加工豆類、蔬菜、水果及全穀類。
9.如果是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過高,宜多採用多醣類食物,如:五穀根莖類,避免攝取精緻的 甜食,含蔗糖或果糖的飲料,各是糖果或糕點,水果罐頭等加糖製品。
10.可多攝取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如:秋刀魚、鮭魚、日本花鯖魚、鰻魚、牡蠣、白鯧等。
11.限制澱粉類攝取,如麵包、地瓜、蛋糕、甜點等。


最後更新日:2018/07/05

回科部介紹

網路掛號